第123章 君子不器-《八岁瞎眼圣孙,开局爬出大明皇陵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,只要在舒适圈内,旧的就是比新的稳当。

    新事物再不断的取代旧事物,

    就像郡县制终会取代分封制一样,

    但是.....

    朱雄英抬头,看向爷爷,正对上爷爷灼灼的目光,

    洪武建朝,又是行的分封制,这就等于说,老朱又把旧的东西捡起来了,而且还效果很好!

    似乎大致猜到了大孙脑中此刻在想着什么,朱元璋呵呵一笑,就像狡猾的老狐狸一样,

    “知道咱为什么行分封吗?”

    朱雄英摇头道,

    “孙儿不知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建朝,要复行分封,引得多少儒生死谏,最后杀的是人头滚滚,方才质疑声渐熄,

    可以说,明朝分封制是在血与火之中筑成了,

    朱元璋见大孙儿呆萌的样子,哈哈一笑,得意道,

    “还能因为啥,分封制好用呗!”

    朱雄英听到这个答案后愣了下,随后恍然大悟,这个答案可谓是在意料之外,又在情理之中,

    说着必须要用分封,必须要用郡县的那些人,就像是学校中学习中等的那类人,他们只能用既定的公式去套出答案,

    而朱元璋,俨然到了学神的级别,他不是为了套公式而做题的,他是真的要解题,

    所以郡县制和分封制对于朱元璋而言,不过就是一个工具罢了,哪个好用用哪个,

    至于说什么开历史倒车,老朱想都没想过,这不是臭矫情吗?

    朱元璋绝对是追求极致实用主义的。

    朱元璋笑过后,又是认真道,

    “周朝最开始搞分封,是因为周人是个小部族,他们管不来那么大天下,所以只能分出去。

    咱那时候的情况,与周人差不多,咱这天下是打起来了,可还不稳当,咱管不过来,

    管不过来怎么办?那就得找人帮着咱管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抬起两只手,就像天平一样,

    “要用郡县制,那就是把咱的江山托给外人去管。”

    “要用分封制,就是把咱的江山托给自己人去管。”

    “反正都得要人帮咱去管,哈哈,咱想都没想,就选了分封制!”

    就像朱元璋说的这样,不用分封制的理由有很多,但只要用分封制的理由有一个,就足够了。

    那就是他需要通过分封制,来稳住山河破碎的中原大地。

    并不是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,整个天下就都是他的了,

    在大明建朝刚开始的那几年,地方残兵流寇不断,距离天下太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。

    所以,朱元璋只能在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做选择,

    郡县制,把江山交给外人去管,

    分封制,把江山交给自己人去管,

    若是天下太平的话,实行郡县制,倒也没什么所谓,毕竟可以通过分权制衡,使得地方长官的财、军、政的权力分开,

    但若是王朝初建的这种混沌状态,想要把地方长官的军权剥离掉,那是完全不可能的,

    试想一下,就单单拿地方军事防御来说,

    如果北元打过来了,该怎么办?

    难道还要地方长官在请示中央,来调兵抵御残元?

    等到书信和调令周转过来,恐怕黄花菜都凉了,

    面对残元随时准备着卷土重来的威胁,

    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,地方必须要有独立的军权,以用来应付敌人随时的反扑,

    如果是行郡县制的话,那就是地方长官掌握着军权,至于未来该如何发展,唐朝的各个藩镇点了个赞,

    朱元璋不可能把权力拱手让人,就算实在没办法,那也只会把权力交给自己更信任的家人,

    这才是大明分封的最根本原因。

    朱元璋没得选。

    至于那些鼓吹郡县制的官员,想没想到这一点,不好说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不可能人人都是傻子,不可能人人都想不到在明朝初期的那种情况,从维稳的角度出发,分封制是远远大于郡县制的,

    而那些官员丝毫不怕大明江山崩溃,还要大行郡县制,原因只有一个,那就是郡县制,对于这些官员来说是很有利的,

    打下来的江山,若是行分封制,那都让老朱自家人分了,

    而若是行的是郡县制,那朝堂上的官员,人人都有机会分一份羹,

    至于,明朝若是覆亡了怎么办?

    亡就亡了呗,
    第(2/3)页